首页

女王sm小说

时间:2025-05-30 00:11:44 作者:“2025浙里有爱·万水千山粽是情”慰侨活动在比利时举行 浏览量:70299

  中新社上海10月14日电 题:历史小说缘何拨动当代读者心弦?

  ——专访作家马伯庸

  作者 李鹏 范宇斌

  如今,《长安十二时辰》《显微镜下的大明》《两京十五日》等中国历史小说,凭借想象丰富、故事精彩、代入感强等优势加速出海,打开了外国人“读懂中国”的新窗口。在中国作家眼中,中国历史小说缘何拨动当代读者心弦?迥异的文化背景是否会成为阅读的障碍?日前,著名作家马伯庸在上海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对此作出解读。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从《长安的荔枝》到新作《食南之徒》,您的创作以小食物撬动大历史,相对于西方文学,美食题材和话题是否在中国文学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马伯庸:美食作为独特的题材,是人类最大的公约数。虽然不同国家的人有不同的语言、历史和文化,但人们对美食的追求是相通的。可以说,美食是一种“世界语言”,通过美食讲故事能够引发共鸣。

  小说《食南之徒》以西汉南越国为背景,讲述主人公唐蒙与美食的故事。《史记》载,唐蒙初到南越国时吃到一种名叫“枸酱”的美食,他发现这种酱产自蜀地,经夜郎国来到南越国。当时南越国“名为外臣,实一州主也”,唐蒙于是建议汉武帝出奇兵,取道夜郎制服南越,结果促进了西汉在西南地区的开发,设立了“犍为郡”。

  一个因美食改变国家版图的故事激发了我的创作兴趣,史书记载往往是简略的,于是文学创作有了用武之地。任何食物的存在都有它的理由和可取之处,应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每一种食物。在文学创作中,食物可以更好地呈现农耕民族、海洋民族、游牧民族等不同群体迥异的生活方式、性情表达、民俗文化以及人生观和价值观等。

  中新社记者:泰国“中国文学读者俱乐部”曾在曼谷举办《显微镜下的大明》读者交流活动。您的作品写的都是中国古代的人和事,历史小说为何吸引当代读者?

  

马伯庸翻看《显微镜下的大明》。受访者供图

  马伯庸:近年来,中国小说引发海外读者关注,我的作品也被翻译成英语、俄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泰语、越南语和日语等。事实上,我在写作时并未考虑到海外有如此多的受众,我的创作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撰写的是中国历史故事。

  之所以引发海外读者关注,背后是中国文化对世界的辐射和影响。如东南亚国家深受中国文化影响,早年间他们喜欢看中国电视连续剧《渴望》、读金庸小说,如今又流行中国动漫、言情剧、玄幻小说等,这是中国国际地位和文化输出能力整体提升的表现。

  通过与不同国家的读者交流,我愈发深刻体会到人类彼此间的共性大于个性。无论身处哪个国家、哪个文化圈,人们珍视的东西基本一致:对家庭的关心、对亲情的眷恋、对友情的渴望、对自我成长的表达……海外读者可能对中国历史并不了解,但他们能读懂作品中蕴含的人性,这种人性古今中外并无不同,也正是人性引发了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的共鸣。

  法国文学家伏尔泰将《赵氏孤儿》改编成《中国孤儿》引入法国,法国人并不了解中国历史,但赵氏孤儿所蕴含的人性力量仍然能折服法国人。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如荷兰小说家高罗佩写了《狄仁杰奇案》,让狄仁杰成为西方推理小说殿堂中的一员;日本历史小说家宫城谷昌光写了一系列春秋历史小说……这些作品以中国历史为背景,尽管外国作家对中国历史的理解程度各不同,但他们都能敏锐提炼出中国文化与当地文化的共通之处。

  历史小说吸引当代读者,除了“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这些道理外,更为关键的是让当代读者看到历史与当下的连接,并将个人经历置于不同时代场景中再体验。

  中新社记者:您的作品被评价为致力于对“历史可能性小说”的探索,“历史可能性小说”最大的特点是什么?中国传统文化积淀深厚,为作家创作带来什么新灵感、新思路、新维度?

  马伯庸:“历史可能性小说”最大的特点在于找到古今连接点,当代读者阅读历史小说关注的不是历史本身,而是历史与自己的连接点。

  小说《长安的荔枝》取材于“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句古诗,但主人公的设置却不是唐玄宗和杨贵妃,而是一个将鲜荔枝从岭南运至长安的小吏。古代的很多小吏,包括一些普通人,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面临的问题跟现代人的日常是非常相似的,能够产生古今共情。我的创作理念是,希望把那些没有受到特别关注的小人物故事,从历史长河中“捞”起来,只有理解小人物的生活及其所处的时代,才能反推并理解大时代变迁背后的真正动力。

  中国文化是一个巨大的宝库,要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来讲故事。一方面,要透彻地理解中国文化;另一方面,要反观当下,了解当前的主流价值观及大众关心的事物。只有具备以古观今、古今共情的能力,才能从传统文化中挖掘出有价值的内容,将老故事用新讲法呈现出来,引发当代人的共鸣。

  中新社记者: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曾提出过一个命题“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您如何处理好作品的历史感与当代性?同时,如何把握好“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写作原则,在历史的缝隙中展开想象,编织故事?

  马伯庸:历史可以分为“档案历史”和“真历史”。“档案历史”是指客观的历史事实,而“真历史”是指能够对现代产生作用的历史,才是被人们所感知的历史。

  克罗齐认为,历史需以当下现实为锚点,才能够进行讨论与重构。“当代史”不是以某个时间为界限,而是取决于历史事实能否与个体生命经验产生关联。在文学领域,可以将这句话略作引申:“一切历史小说都是当代题材小说。”文学作品讲的虽是历史掌故,倾注的却是作者对当下的观照,这样与作者同时代的读者看到后,自然会生发共鸣之心。回顾文学史,历经时间淘洗流传下来的优秀作品,无一不具有跨越时代、感动读者的力量。

  小说《长安十二时辰》的立意落在“守护长安”这个命题上,主角张小敬守护他所爱的城市,保护生活其间的百姓,他的言行超越了贵贱有别的封建社会陈规习俗。读者阅读时会下意识地联想到身边的警察、医护人员和消防队员等,想到那些默默守护人们日常生活的普通人。这种个人体验与感动会移情到张小敬身上,与小说作者共同完成角色塑造。

  

2019年7月10日,游客在西安“大唐西市”正门广场拍照。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的热播,使得西安的“大唐西市”成为新近网红“打卡”地。中新社记者 张远 摄

  所谓“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写作原则,可理解为历史小说创作的“三明治”理论。最上面的一层是历史重大事件无法改变,应尊重历史,一旦发生改变,不能称之为历史小说,而是幻想小说或架空小说。如描写秦始皇,就不能描写他没有统一天下,这不符合事实。

  最下面的一层是历史细节,对风土人情、典章器物等生活细节,力求考据精细。如玉米在明代传入中国前,中国人还吃不到玉米,类似这些细节要精准,避免“出戏”。

  中间的一层是“历史可能性”,即在历史上不一定发生而是可能发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件事情从逻辑上可能会出现,我希望在正史的“缝隙”中找到这些空白的地方,把它们填充起来,让他们在正史的背后构成一条完整的、虚构的,但合理的逻辑链条。

  中新社记者:从您的观察来看,迥异的文化背景是否会成为阅读的障碍?不了解中国历史的海外读者如何读懂历史小说?

  马伯庸:迥异的文化背景并不会成为阅读的障碍。曾经美国电影、日本动漫、欧洲小说大量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中国受众并未感受到距离感。因此不需要为迎合海外读者,担心中国文化元素容易对海外读者造成理解障碍而降低门槛,只要产品内核、表现形式足够好,所有的门槛都不是门槛,都能够成为海外读者理解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同时,不要拘泥于只表达中国传统文化,中国还有现代化、具时代特征的新事物,如高铁、航空航天、网络小说、新国潮等,这些是当代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一种表达方向,同样能够获得海外读者的体认。

  以颇受日本读者关注的小说《两京十五日》为例,小说中涉及大量明代的专有名词,如锦衣卫、东厂、西厂等,但并不妨碍日本读者阅读。从他们的评论可以看出,他们普遍关注的不是那些难懂的名词,而是故事本身。他们甚至会因为阅读这部小说而对明朝产生兴趣,从而寻找相关资料进行研究和解读。只要故事足够精彩,海外读者自然会被吸引,并愿意更深入了解中国文化。

  

舞台剧《两京十五日》2022版剧照。剧方供图

  向海外读者讲述中国故事,首先要找到能够打动更多人的情感共鸣点以及与当下时代的连接点。中国文化非常复杂,应避免简单化叙事倾向,不要将海外读者视为幼稚无知的人而为他们科普。我们要做的是恰如其分地、严谨准确表达好中国文化。(完)

  受访者简介:

  

马伯庸。受访者供图

  马伯庸,民进会员,作家。曾获人民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茅盾新人奖等。2005年开始发表作品,代表作有《长安十二时辰》《两京十五日》《显微镜下的大明》《古董局中局》《长安的荔枝》《大医》等。

【编辑:房家梁】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习近平同意大利总统马塔雷拉会谈

近年来,洱源县在推进洱海流域水质保护与农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将人工种植海菜作为一大绿色生态产业进行扶持和培育。目前洱源县洱海流域种植面积约3000亩,年产值达3000多万元。小小海菜花,不仅是“环保菜”,也成为了“致富菜”。

云南楚雄开展送温暖活动 为归侨侨眷解难事办实事

赵乐际表示,过去两年来,在习近平主席和阿尔巴尼斯总理的战略引领下,中澳关系走出低谷,实现全面转圜并重回健康稳定发展的正轨。中方愿同澳方携手前行,增进政治互信,深化互利合作,推动构建更加成熟稳定、更加富有成果的中澳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央行重磅政策落地!房地产金融“新五条”、稳定A股新工具都来了

雇主方面,3%至6%依旧是主流涨幅区间,40.9%的受访雇主计划涨薪3%至6%,22.1%的受访雇主表示计划最多涨薪3%,不过仍有19.4%的受访雇主表示预计薪资保持不变。

1元起拍,35.5万成交!落马官员受贿手镯成功拍出

澳门青年 谈雅莉:奋斗的青春最美丽,作为首位在广东省执业的澳门医生,我要和广大青年一起,用我们的青春与激情共同汇入到建设祖国的浪潮中。

全国腰旗橄榄球冠军赛、全国青少年U系列冠军赛收官

天津9月21日电 (王顺琦)21日,第二届全国职业院校青年教师发展研讨会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建校45周年改革发展大会在天津召开。本次会议以“弘扬教育家精神 培育新时代工匠之师”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全国26所高等学校、43所中等学校及技工院校、21家企业的630余名代表参加。

相关资讯
广州:举报涉人类辅助生殖技术领域违法违规可获奖励

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教育强国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矢志奉献国家和人民。”第一,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要着眼于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深化内化转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增进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对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牢固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具有重大意义。第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认识定位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战略高度,注重加强学生的思想建设、灵魂建设、价值观建设,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铸魂育人”包含了信仰、价值和精神的统一结构,在当前内涵着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精神的灵魂铸塑过程,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本质核心内涵所规定的时代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我们揭示并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的本质规定、育人规律、运行逻辑、实践机制等基本理论问题,构建课内课外、线上线下、内外贯通、一体联动的育人体系,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多渠道协同育人作用。

热门资讯
女王论坛